初中政史地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初中政史地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政史地同课异构活动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为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探讨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三月至四月,我校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本次活动我们政史地组共有七、八、九三个年级的15位老师参加上课,活动后随即召开了评课教研会,上课和听课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各位老师对本次同课异构的每节课都进行了点评,提交了活动反思,根据课后检测结果的打分情况,推选出杨爱军、张辉、王波等老师作为我组代表参加校示范课教学活动。
综合活动后的讨论和反思,总结如下:
一、活动中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本次活动,七、八、九年级的15位老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大部分老师采取了课堂讨论的形式,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找寻答案,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搜集、处理、获取新知,吻合了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很多老师能主动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大胆的尝试高科技给教学带来的诸多方便,值得提倡。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基本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里以杨爱军、姜鹏、王波等老师的课体现的最为明显,他们选用生活中的一些与科技有关的典型事例和动画效果来辅助教学,、使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做到了化繁为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既突出了同又显示了各自的教学魅力
这次活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同”的前提下,课堂上更多地呈现的是老师个人风格之“异”。
我们这次活动是同一科目的教学内容相同,但就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教材的处理和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以及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引导都个有不同。如同时七年级的历史课,宋新荣老师注重对基本史实的落实和理清顺序,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赏析《过零丁洋》,从中挖掘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气概,启发学生爱国。而姜鹏老师则通过活灵活现的动画设置,把学生带入草原,体会当时的元朝游牧民族的生活,用直观明了的图示将元朝统一的全过程展现给学生,降低了难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还有8年级的思想品德课,那节课的理论性很强,但是李丽珍、杨爱军老师却游刃有余,在课堂上各显神通,把难题突破,李丽珍老师注重对学生采用语言启发和引导,并在练习时注重将一些审题、答题规律及时引导学生做以归纳。而杨爱军老师选用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现代化高科技产品作为展示,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课堂引导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教学收效很高。
三、对本次活动存在的问题的探论:
1.教学目标的设定
目标制定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最佳的重要途径。它既是高效课堂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高效的直接依据。
参赛的15位老师教学目标各科总体上一致,都侧重于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知识概括迁移能力,具体的解决方式却各不相同。但不管方式如何都应该基于对教学内容的正确而深入的探讨,不能向个别老师的做法,一味的追求增加课外的阅读和事例,导致材料大量堆积而不能做到用所学知识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透彻地分析事例,显得课堂容量十分臃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集体智慧在备课中发挥的不够,目标是纲,不可忽视。而达成的最佳目标,是检验集体备课效果的重要一项,应重新审视。
2.课堂结构的安排。
这次活动中因为课时冲撞,除了两位老师的'课我没来得及去听,其余本组老师的课我都没落下,从整个课堂的组织情况来看,我们的教学都基本上采用了同一种模式:课前复习→学习新课→课堂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这种模式的确有它的合理性,但我觉得不应千篇一律,应根据这一课在教学目标的要求和考试中的考察情况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应每节课都面面俱到、新课内容的学习应该和相关的练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不应被人为而生硬的割裂开。
3.教法的创新
在课堂中大家常用的教法是:问题启发法、引导分析法、个别提问法、交流探究法等,但是各科都这样,每个老师一上课都是不断地提问很多问题,估计孩子脑子都会出问题,我想除了我们预先进行必要的设问外,可不可以将发现问题的时间、机会和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师引导生教生。
4.课堂语言的运用
其实,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条件做到每节课都能使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更多的是靠我们自己的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课堂用语能否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关乎我们的课堂收效情况的高低。这次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有部分老师的课堂语言就十分的有激情能做到有急有缓、有高有低、有激励时的喜有反问时的疑、既不嗦又不漏知识点、适时停顿,如史小灵、杨爱军等老师,而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却很平缓、缺乏抑扬顿挫,不能很有效的引发学生的注意力,表达上还需要不断地下功夫。
5.课堂的有效生成
一堂丰富生动高效的课,预设与生成必不可少。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新课程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而是对课前预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检测的情况来看,课堂预设和课堂的有效生成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从差距中不断的发现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次来促进我们的课堂驾驭能力。
本次活动,完全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每节课中课堂要求的必备环节都不缺少,但观其效果,就是有差异,这说明教学内容、过程的安排以及课堂的掌控都还需要加强。
四、对本次活动的反思
1.让教研回归常态
有效教研,使公开课回归常态,变表演课为实验课、研究课。常态课与公开有着明显的区别,公开课上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就变现的很突出,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素质的培养。一旦回归常态,便应试教育方法占据上风,教师便成了课堂的主宰。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中间找一个契合点,是今后教研的一个要点。
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充分利用集体教研的优势,在教学内容分析上下功夫,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正确看待同课异构中的“同”和“异”
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判断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不同教师的“异”与“同”孰多孰少,而是在于教师在这一教学研讨活动中,能否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不同年级甚至不同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差距是比较大的,这样在教学上,及课后练习上,就要加大区分度。同课异构更应贴近学生个性及知识基础,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无论怎样的“异构”,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我们的最终目标还是“同”的。
总之,我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刚刚启动,在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也收获很多,在相互学习中反思自己,在不断地反思中使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进步。同时,同课异构的实施也优化了我们的教育教研方式,也为政史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做了有益的探讨。
在此,我代表本组全体成员说声:感谢这次同课异构活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