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解、救、教、敢、还、振、图、室、诏、穷、阵”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难点 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过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1.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结构。
2、《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1———2):行刺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3———9):行刺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10——17):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18):荆轲被斩
1、重点词句解释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原足下更虑之。
穷:走投无路,困:困窘。。
更虑之:更,改变。虑,考虑。之,这件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
害了长者的心意,希望你在想别的办法。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
2、第一部分翻译
3、探究分析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讨论,荐答)
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 “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危急的气氛,为后边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讨论,指答)
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荆轲智谋非凡。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在国家危亡之际,荆轲挺身而出,看他如何准备,且听下回讲解。
课后习题
一、语基落实。(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期年(jī) 忤视(wū) 提秦王(tí) 谒见(yè)
B。苑囿(yòu) 戮没(lù) 揕击(zhèn) 唱和(hè)
C。俟机(sì) 目眩(xuàn) 惊愕(è) 中庶子(shù)
D。箕踞(jījù) 被八创(chuānɡ) 贻笑(yí) 白衣冠(guān)
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D。士皆瞋目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3。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荆轲顾笑武阳
A。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相同
B。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也不相同
C。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相同
D。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不相同
4。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翻译: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求行动。
B。唯大王命之。 翻译:只有大王掌握着命运。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翻译:去了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翻译:秦王用一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5。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C。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D。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7。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偏袒扼腕而进。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荆轲奉樊於 ……此处隐藏29426个字……勇、义
八、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是古文单元,第二课《荆轲刺秦王》学生在分析荆轲刺秦王一系列动作“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以及秦王“惊-引-起-拔-走-击”这些惊恐、狼狈、无奈的动作上,非常到位,让我觉得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而教师的引导更为重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潜能与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
课堂上采用小组学习、课本剧等教学方法。而对于《离骚》《屈原列传》这类文章,故事性不强,其中的语句晦涩难懂,很多文言现象是特殊的,不常见的,学生参考教辅资料也很难完成对文本的理解,所以,这时就不能采用小组合作或课本剧的方式,而应该引入多媒体,使学生对屈原生平、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有了深入了解之后,再由学生自读文本,教师指导的方法完成教学。针对不同的文言文,选择最适合的教法,这也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5【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
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
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
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
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
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要求;
⑴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⑵划出疑难词句。
3、正音正字: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期(wū)夏无且(jū)
4、讨论疑难词句。例如:
⑴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⑵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⑶见陵:被陵辱。
⑷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⑸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⑹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⑺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⑻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⑼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⑽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5、分段: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奏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丈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四、小结
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文档为doc格式